人工耳蜗刷屏,A股两公司布局 国内3大公司估值22亿
来源:新京报 发布日期:2018-12-20 浏览次数:
12月19日,北京城的冬日被一则“弟弟丢失价值20多万元耳蜗,重配可能需要开颅手术”的求助弄得火热。
不过,事件迅速发酵,2天之中就经历了从感动到质疑的反转。最新消息,家属及厂商已公开否认营销炒作,而该名男子丢失的耳蜗厂商也对新京报记者表示“失主的姐姐表述不准确可能是不了解耳蜗手术。”
丢失的人工耳蜗来自哪家厂商?在国外产品占据绝对优势的环境下,国内又有哪些公司在突围?
丢失耳蜗来自澳大利亚厂商 进口产品几乎占领国内市场
此次失主丢失的耳蜗为澳大利亚厂商科利耳公司生产的人工耳蜗N6,该款人工耳蜗于两年前在中国市场发布。
公开资料显示,科利耳公司成立于1981年,于1995年首次进入中国市场,成为全球第一家进入中国的人工耳蜗公司。同年,其在澳大利亚股票交易所挂牌上市。
2015年,科利耳公司总部和大部分工厂均设在澳大利亚悉尼,全球拥有近2500名员工及逾25万消费者,全球市场份额超过70%,公司每年的研发费用占到销售收入的12%以上。
2017年7月,科利耳宣布在中国市场投入5000万澳元,开办新工厂用于生产耳蜗植入设备与声学处理器,2018年2月,该工厂落户四川省成都天府新区。
根据公开资料,科利耳2018年共销售55万部产品,销售收入13.51亿美元,同期增长9%;净利润2.46亿美元,同比增长10%。
人工耳蜗之所以价格不菲,与其高技术门槛密不可分。宏源证券研报称,人工耳蜗技术壁垒极高,涉及微电子、精密机械、耳科医学、仿生学、心理学、语言学和生理科学等10多个学科,涵盖信号处理、集成电路、微电子芯片、产品模块设计、密封、材料生物相容等多种技术与工艺。
据世界卫生组织防聋合作中心常委、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耳鼻喉科教授马芙蓉介绍,目前,进口人工耳蜗有三家企业生产,分别来自澳大利亚、奥地利和美国。
上市公司康芝药业2015年12月披露的《北京恒卓科技控股有限公司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下称《恒卓科技报告》)显示,由于国产人工耳蜗刚刚起步,进口产品几乎占领了整个国内市场。三大主要的人工耳蜗生厂商分别是澳大利亚的Cochlear(科利耳)公司,代表产品为Nucleus系列人工耳蜗;奥地利的MED-EL公司,代表产品为combi40+和PulsarCI100等;美国的AdvancedBionics公司,代表产品为Clarion和HiRes90K等,该公司于2009年被瑞士Sonova公司收购。
《恒卓科技报告》称,虽然不同的人工耳蜗产品在语音信号处理和电极设计方面都有很大差异,但是各种产品的佩戴者在使用中却没有特别明显的效果差别。上述国外厂商多年一直垄断着人工耳蜗产品技术,占据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几乎全部国际市场。进口产品的价格昂贵,主流产品价格在15万元左右,最新的产品达35万元。加上人工耳蜗植入后的升级、维护以及康复训练需要的金额,综合来看,费用大约需要40万-50万元,异常昂贵。
国内市场规模超100亿 两家A股企业布局
西南证券2015年发布的研报称,调查显示我国约有2780万听障人士,其中740万人适合通过人工耳蜗移植恢复听力。从市场规模来看,预计我国每年的人工耳蜗市场空间超过100亿元,但目前仅为10亿元左右,且植入比例远低于国外发达国家,还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与此同时,人工耳蜗也是国家政策支持发展的产品。2011年12月国家科技部发布的《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十二五专项规划》和2016年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重点工作部门分工方案》,分别提到要研究和发展人工耳蜗。
针对人工耳蜗的市场机会,据新京报记者不完全统计,至少有两家A股上市公司已在该领域进行了布局。
2009年,上市公司海南海药非公开发行募集资金,资金用途首项为增资力声特用于人工耳蜗扩建项目,与此同时,海南海药也取得了力声特的控股权。当时披露的《上海力声特医学科技有限公司企业价值评估报告》显示,力声特股东权益评估价值为1.83亿元。
9年后的2018年7月,为拓展新一代人工耳蜗产品,海南海药为力声特新增上海声承和上海珧利两名投资者,后两者合计对力声特增资1920万元。而在这次增资中,力声特估值2.5亿元,增资完成后,海南海药持有力声特的股权比例由91.17%降至84.67%。
2017年和2018年1月-3月,力声特营收分别为1127万元和278万元,净利润分别为-951万元和-113万元。截至2018年3月31日,力声特净资产为2.1亿元。
资料显示,力声特是第一家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医疗器械注册证的企业。力声特公司由复旦大学附属耳喉鼻科医院教授、中科院院士王正敏教授领衔,历时约20年,先后研制成功单道脉冲式和单道连续式人工耳蜗,并于2003年研制成功我国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道程控人工耳蜗”,即REZ-I型人工耳蜗。
海南海药称,公司人工耳蜗主导产品为REZ-I型人工耳蜗,主要采用直销和分销相结合的销售模式。力声特已在上海、北京、湖南、江苏、山东等省市设立近70家人工耳蜗手术中心,其中2017年新增26家。此外,力声特在安徽、河南、山西、山东、东北三省、湖南、湖北、江苏、江西、福建、四川、重庆、广西、广东等大部分地区建立了营销服务网点。
今年11月17日,海南海药披露公告称,国务院国资委旗下的新兴际华医药控股有限公司(下称“新兴际华医药”)拟向公司增资不超过20亿元,增资完成后,新兴际华医药将成为海南海药新的控股股东。
在增资协议中,新兴际华医药提出三项要求,其中第一项就是关于人工耳蜗业务,其要求力声特要在2020年12月31日前完成第二代人工耳蜗系统(LCI-20PI型人工耳蜗植入体、LSP-20A型人工耳蜗语音处理器)产品(含6岁以下人群)的注册上市。
除海南海药外,康芝药业也于2015年开始对人工耳蜗行业进行布局,其参与北京恒卓科技增资扩股,以投前估值2亿元投资3750万元,取得北京恒卓科技增资后15%股权。
康芝药业2017年年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继续履行对北京恒卓科技的出资义务,报告期内出资1500万元。截至本报告期末,公司合计支付增资款3750万元,合计持有恒卓科技15%的股权。
天眼查显示,北京恒卓科技100%持股沈阳弘鼎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下称“弘鼎康医疗”),而后者主营植入材料和人工器官,主要产品有爱益声人工耳蜗。
国内三家人工耳蜗企业合计估值约22.5亿元
《恒卓科技报告》显示,除了弘鼎康医疗的爱益声人工耳蜗、力声特的REZ-I型人工耳蜗外,国内还有杭州诺尔康神经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下称“诺尔康”)的晨星人工耳蜗系统。REZ-I型人工耳蜗和晨星人工耳蜗系统,从根本技术上是仿制澳大利亚Cochlear公司产品,已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的批准上市。
资料显示,诺尔康由美籍华人曾凡刚、前房地产商李方平合作创立。2006年,诺尔康公司购买加州大学专利,启动电子耳蜗国产化。
2012年和2014年,诺尔康全年销售量分别约400套和1000余套,每套市场售价为7.8万元至9.8万元。
2013年8月,诺尔康引进北京启明创科、新疆凯基、杭州德同创业等风险投资;同年12月取得凯鹏华盈(KPCB)和德同资本1亿元融资,彼时估值约12亿元;2014年12月取得高盛1.3亿元融资,估值18亿元。
按前文所示,力声特、弘鼎康医疗和诺尔康最新可查估值分别为2.5亿元、2亿元和18亿元,若按此计算,国内三家人工耳蜗企业合计估值约22.5亿元。
发表评论:
还可以输入0/500字
验证码:
 

  • 评论回复:
    还可以输入0/500字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