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说,孩子耳蜗开机后,没有反应是不是没听到?孩子听到了就等于听得懂了吗?其实不是的。没反应是因为孩子能听到,但不理解这就是声音,需要引导才能懂,需要进一步进行听力言语康复训练。所有的人,包括孩子和成人,都不是做了耳蜗立马就能出口成章的。
做完耳蜗开机后,就要立即开始进行言语康复了,而康复的第一要务,就是:听先于说。要先为孩子建立良好的聆听习惯。
听能,也就是听的能力,是我们需要帮孩子尽早建立的。首先,需要确保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听环境,噪音、远距离、混响都不利于孩子聆听。其次,我们在帮助孩子建立听能的过程中,还需要一些技巧:
No.1:自然交谈;和孩子交谈中不要提高音量,否则声音容易失真,对孩子听取声音不利,65-70分贝即可。
No.2:听觉优先;要保证从听觉开始,到听觉结束,也就是我们在语训中常说的“听觉三明治”:听觉—视觉—听觉。比如,你想让孩子拿垃圾桶,要先说“宝宝帮妈妈拿垃圾桶”,说第二遍的时候可以结合手势、动作和口型,边说边指向垃圾桶,说到第三次的时候就要把手势、动作去掉。
No.3:听觉完型;比如,你想让孩子说出“长长的”,你可以说“小白兔的耳朵是——”,把是字延长;又或者你想让孩子说出“桃子“,你可以说“小猴子喜欢吃——”,把吃字延长,让孩子补充句子的完整性。
No.4:平行谈话;叙述孩子正在做的事或帮孩子回答他人的问题,而不是向孩子提问。比如孩子在玩积木时,你可以在旁边说“宝宝你在玩积木啊,这个积木是正方形的(或绿色的)、这个积木真好看(真好玩)”等等。
No.5:自言自语;叙述自己正在做或看到的事,比如,宝宝饿了要冲奶粉,妈妈可以一边冲一边说出正在做的动作,可以说“妈妈去给宝宝冲奶粉”,“妈妈去倒水”,“现在放奶粉”,“我们搅一搅、摇一摇,哇、奶粉冲好了!”等等。
No.6:用妈妈语;和孩子说话时尽量用温柔的语调、儿语声,让孩子更容易听懂和接受。
No.7:以孩子兴趣为主;语言输入要随着孩子的兴趣转换,但不放纵。可以先从孩子感兴趣的事情开始,但玩具不要全部拿出来或更换太频繁,否则孩子容易失去耐心。
No.8:使用声学强调;说话时尽量放慢速度,尤其是在强调某一个词时,比如,小朋友去荡秋千,强调“小朋友”、“荡秋千”的发音时,要慢而重。
No.9、重复;比如,想让孩子学会叫妈妈,那么你可以重复说“妈妈来了、抱抱妈妈、妈妈爱宝宝、妈妈的宝宝好可爱”等。多刺激、多重复,让孩子多听、多模仿。
No.10、关键词放在不同的位置;比如说苹果,可以将苹果这个词放在句首、句中、句末,如苹果真好吃,红色的苹果真好吃,给妈妈拿一个苹果等。
No.11:观察孩子对听的反应;尤其是小龄孩子,自己无法反馈,需要宝妈观察。比如,叫他的时候眼神动了、扭头了,手里的动作突然停下来等等,或者是哭、笑等等,都是孩子的反应。
No.12:同一时间保持一个人说话;和孩子的交流最好以一个人为主,尤其是家庭成员比较多的环境下,和孩子说话时要保持安静的环境,一个人主导和孩子说话,比如宝妈,不要大家一起说。
No.13:用简单、完整的句子说话;如果你只给孩子一个词,那么当他真正开口说话时,也只会是词汇,而非完整句子。
No.14:输入语言和语言扩展;很多家长会出现词穷的情况,不知道该如何做语言扩展。其实我们可以尝试做一个思维导图,比如一只小狗,你可以从小狗的种类上帮助孩子认知(如哈士奇、京巴、金毛等),也可以从外形特点上来认知(如袖珍、大型犬等),也可以从狗与人类的关系上来认知(如宠物狗、导盲犬等),还可以从狗爱吃的东西上来认知(如骨头、狗粮等)。同样,服装类词汇也可以以此来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