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耳蜗专家分享:内耳毛细胞再生技术,20年后将取缔人工耳蜗?
来源:听觉视界 发布日期:2016-10-18 浏览次数:
常言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还有一句经典广告词:小身材,大味道。说的都是看似很小巧的事物,却蕴含着巨大的能量。不但如此,很多“小不点”身上还藏着对人类有大益处的奥秘,比如:拯救听力。
 
现下,对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群体的听力重建,最热的科技医疗莫过于:毛细胞再生。
内耳中的这种细胞是人类听觉不可或缺的一环。之所以称之为“毛细胞”,是因为它们在显微镜下看上去就像是在细胞外长出了绒毛。这些细细的绒毛,会在声波进入耳朵产生的振动下摆动,让毛细胞产生出一种能够经由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电信号。
而到目前为止,引起听力损失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听觉毛细胞由于疾病、药物、外伤、过度噪音等各种伤害造成的损害。但问题的症结在于,人类(其他哺乳动物也一样)的毛细胞一旦死亡,不能再生。
为此,研究人员也确实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利用一种小分子药物,来激活耳蜗组织中存在的祖细胞(具有明确分化目标的内耳干细胞),让它在刺激下分化成目标细胞,也就是听觉毛细胞,以此帮助听力损失的人重获听觉,这项技术我们已经很熟悉了。
 
无独有偶,除了用药物促进毛细胞再生外,华盛顿大学等组织的研究人员则另辟蹊径,他们将注意力集中在和毛细胞再生有关的分子和遗传学上,从小鱼、小鸟、小鸡等小动物身上发现了端倪。
斑马鱼——保护毛细胞:小小的斑马鱼长得像纺锤形,头小而尖,全身布满了深蓝色的纹路,它们成群游动时就像奔驰在非洲草原的斑马群。斑马鱼和人类基因有着87%的高度同源性,作为模式生物的优势很突出,这意味用它进行实验,结果是非常适用于人体的。
有趣的是,斑马鱼的身体表面长有毛细胞,其作用是探测水中的振动,这一原理和人类内耳中的毛细胞很相似。但斑马鱼身上的毛细胞在受损后却可以自我再生。这一点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关注,并通过实验发现了能保护毛细胞不受损害的化学物质。
研究人员选择只有1/8英寸长的小斑马鱼,并将它们身上活的毛细胞染上颜色,再把它们分散放进一个盘子上的多个浅孔中。然后,再将可能会对毛细胞起到保护作用的不同的化学物质滴入每一个浅孔。最后,再向浅孔中加入能够杀死毛细胞的化学物质。
在显微镜下,研究人员观察到有些斑马鱼身上染的颜色依然鲜亮,这说明它们的毛细胞还活着,也意味着浅口中起保护作用的化学物质在发挥作用。而后,研究人员开始在白鼠身上试验那些对斑马鱼毛细胞有保护作用的化学物质。
科学家们认为,一旦其中某种物质被发现能有效保护毛细胞,而且使用起来对人类是安全的,这种药物就可以用来帮助保护人们的听力,避免毛细胞受损导致听力损失。
鸣禽——毛细胞自行再生:鸣禽指的是善于鸣叫的鸟类,它们可以通过鸣管控制发音。鸣管结构复杂且发达,空气的流动会引起发音膜振动,通过肌肉改变紧张程度,来发出不同的鸣叫声,画眉、八哥、百灵、黄鹂等都是很有代表性的鸣禽。
美国的研究人员注意到,鸟类的听力在因噪音或药物受损后,毛细胞还会重新再生出来。研究者们还发现,毛细胞再生可以提高听力,新长出毛细胞的鸣禽可以重新以完美的音调唱出从前的歌曲。
小鸡——发育蛋白可再生毛细胞:美国的研究人员还发现了一种似乎可以让动物毛细胞再生的发育蛋白。这是在小鸡身上发现的,小鸡的毛细胞是可以再生的,当小鸡的毛细胞受损后,体内一种蛋白质的含量有明显上升。
但是,当研究人员在白鼠(鼠类的毛细胞不能再生)身上进行同样的实验时发现,白鼠体内的蛋白质含量并没有上升,这意味着小鸡体内的发育蛋白可能与毛细胞再生有关。
 
同时,美国的这一研究团队还在试图了解导致斑马鱼、鸟类和小鸡的毛细胞再生的基因和其他分子。科学家表示:“如果我们理解了这种细胞的基因模板,那么就可以利用这个模板在哺乳动物身上模拟毛细胞再生。”
参与这些实验的科学家们说,这些关于动物基因的研究从真正可行到彻底应用到人体,至少还需要20年的时间。在此之前,植入人工耳蜗,且植入能极致呵护耳蜗精细结构的人工耳蜗,无疑是丧失听力者的最佳选择。
小编有话:医疗科技真是发达了,科学家们已经全面撒网,从药物再生毛细胞,到从小动物身上提取基因保护、再生毛细胞,越来越多我们值得期待的技术已经看到曙光。但科学家也说了,这些技术用到人身上,保守估计还得20年,普及到大众身上怎么也得再来10年。所以,利用人工耳蜗的高精尖技术保护好耳蜗的完整度、确保现阶段的聆听和正常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否则,真能用上这些技术的时候,能听却不能说了,言语功能退化或完全丧失,那就得不偿失了。
发表评论:
还可以输入0/500字
验证码:
 

  • 评论回复:
    还可以输入0/500字
  • 验证码: